網頁

2012年4月7日

12 天巴黎自由行 - Day 09 - part 1 尋找他鄉的故事(拉雪茲神父公墓)


費用
備註
1
08:45起床


2
09:00出門,步往Reuilly-Diderot地鐵站


3
09:101號黃線往Nation
轉乘2號藍線往Philippe Auguste
€1.7 * 2
車程 ~10 min
4
拉雪茲神父公墓
Cimetiére du Pére-Lachaise

http://www.pere-lachaise.com/perelachaise.php?lang=en
     0900 - 1800
5
步行往Père-Lachaise
3號棕線往Réaumur Sébastopol
轉乘4號紫線往Odéon
€1.7 * 2
車程 ~18 min


6
傑哈田鼠
Gérard Mulot

     0645 - 2000
7
萬神廟 (Option)
Panthéon
€7 * 2
     1000 - 1800
8
盧森堡公園
Jardin du Luxembourg

     0730 - 2100
9
雙叟咖啡館
Les Deux Magots

     0730 - 0100
10
花神咖啡館
Café de Flore

     0730 - 0130
11
LV shop


12
夜探羅浮宮


13
步行往Palais Royal Musée du Louvre
or Louvre - Rivoli
1號黃線往Reuilly-Diderot
€1.7 * 2
車程 ~10 min

14
回家




        8:30 起床,9:30 才出門。

往 Reuilly-Diderot 乘 1 號黃線往 Nation,轉乘 2 號藍線往 Philippe Auguste。



 下車後,往上走。遇到在法國首次看到的路邊油站,

而這個油站,竟然有柴賣!還看到有人來買柴!

再往前走,竟能遇上如鳳毛麟角般矜貴的法國收費公廁!還有 2 個之多!

        繼續往前走,很快便找到目的地的入口。

然後看到一間、

又一間的小屋,

 全都是漂亮又精緻的小築,看得令人目定口呆。

        但全都不是給活人居住,沒錯,我們去了參觀墓園。這個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忌諱,卻能每年吸引數百萬計的遊客前往參觀的拉雪茲神父公墓,究竟有什麼魔力呢?這個位於巴黎市內最大的公墓,由最初無人願意遷葬於此,是如何發展至今天的密密麻麻?

        在 1804 年 5 月 12 日,開幕之時,住客只有 13 名。由於入住率奇低,負責開發這個墓園的城市規劃師 Nicolas Frochot,建議當時巴黎市政府,將部份名人從其他墓園遷葬至拉雪茲神父公墓,希望藉著名人效應,來提升入住率!而市政府又真的接納了他的建議。於是在 1804 年,開始高調地、以盛大的儀式,掘人山墳。掘起死了 109 年的法國詩人尚德拉封丹 Jean de La Fontaine,再掘出死了 131 年的法國喜劇作家兼演員 Molière 莫里哀的骸骨,昂然搬進拉雪茲神父公墓。

        上演這場「大龍鳳」後,入住率似乎也有所提升。
接著那年,有 244% 的增長,即多了 44 名住客。
1806 年有 86% 的增長,即多了 49 名住客。
1807 年有 59% 的增長,即多了 62 名住客。
到了 1812 年,5 年間的累積增長已達 496%,平均每年增長 99%。

        但 8 年間實際的入住的「墓」數,就只有 1001 單。於是在 1817 年,市政府重施故技,今次不幸被選中的是死了662年、得罪人多、稱呼人少兼「包拗頸」的法國著名神學家彼得阿伯拉 Peter Abelard 及他已死了 640 年的愛人、女作家兼學者兼修女愛洛依絲 Héloïse d'Argenteuil,幸好他們已不是第一次被掘,算是有「被遷」的豐富經驗。在他們被迫入住後,墓園的生意,竟隨即好起來,總算不枉此掘。在短短幾年間,就豎立了三萬多個墓碑。因為當時的巴黎市民已將拉雪茲神父公墓跟名人及富人之最後居所,畫上了等號。經過 1824、1829、1832、1842 及 1850 年 5 次擴建後,才有今天的 44 公頃,種了超過 5000 棵樹的模樣。

        然後,我們根據旅遊書介紹的 7 個名人之墓,按圖索驥。

        最容易找到的是意大利作曲家、喬奇諾羅西尼 Gioachino Rossini(1792 - 1868)的小屋,現已柩去屋空。生於意大利,終於巴黎。1868 年下葬於此,1887 年因應意大利政府的要求,終被掘走,從此落藉佛羅倫斯的沙土中。


        差點錯過毫不起眼的佐治比才Georges Bizet(1838 - 1875)之墓,他出身自巴黎的音樂世家,10 歲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,獲獎無數。無論對歌劇有否認識,也可能聽過「卡門 Carmen」之名,此劇正是出自他手筆。他並沒因「卡門」而聲名大噪,反而因「卡門」的首演不受歡迎,加上過度吸煙及多年來的過度操勞,可能還有點鬱鬱不得志,令他在「卡門」首演後 3 個月,心臟病發而死於結婚 6 周年紀念日,結束短暫的一生,享年 37 歲。

        奧諾雷巴爾扎克 Honoré de Balzac(1799 - 1850),據說是與托爾斯泰齊名的法國著名作家,不煙不酒,看似是個好男人,但愛揮霍,一生欠債纍纍,也愛亂攪男女關係,經常向情婦索錢還債。而他的寫作能力超強,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一本小說。由於他又兼任校稿員,以致作品經常一改再改,除氣得出版商半死外,亦令他們的出版成本增高。

        為了保持思路清晰,他愛喝沒糖沒奶的特濃黑咖啡,每天只睡幾個小時,其餘時間便陷入瘋狂寫作狀態中。1850 年 3 月,在俄國跟 Eveline Hanska 結婚,與妻子回巴黎途中染病,從此一病不起,捱至同年 8 月,走完 51 年的人生。

        奧斯卡王爾德 Oscar Wilde(1854 - 1900),父親是身兼外科醫生的爵士,母親是詩人及作家,他是含著金鎖匙出世的愛爾蘭富二代。畢業於牛津大學,1881年出版首本作品「Poems」後,在文壇嶄露頭角。其後推出的散文和小說,亦相當受歡迎。而他所寫的話劇,更把他的成就,推至高峰。

        1884 年與 Constance Lloyd 結婚並育有兩子。1895 年但卻因跟昆斯貝理侯爵 Marquess of Queensberry 的兒子 Alfred Douglas 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鬧出同性戀醜聞,而被告上法庭,及後罪名成立,被判入獄兩年,妻兒因此改姓移居意大利。出獄後,他移居巴黎,寫下最後一部作品「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」。於 46 歲時因腦膜炎而走到人生的盡頭,死後葬在巴黎市郊的 Cimetière parisien de Bagneux,1909 年才移民過來。

        原來我在小時候,已看過他寫的童話「快樂的王子 The Happy Prince」。是講述小燕子和快樂王子的雕像相遇後,替王子取下身上的寶石和金箔,送給有需要的人,最後雙雙倒下的故事。

不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王爾德的墓碑上,開始有人獻吻,現已滿佈香豔的唇印。


        雖然墓碑不會因被吻而倒下,但難保有一天,有人因「爬得太高」而跌倒。所以從 2011 年開始,為免它再被性搔擾,便在墓碑前架起了一個玻璃保護罩。不過仍然無法阻擋熱情的群眾,改去「啜玻璃」。

        在尋找愛迪琵雅芙 Édith Piaf 的墓碑時,我問老婆,什麼是香頌?她竟答得出來!並解釋法文 chanson 是歌曲之意思,現泛指某些法國歌手,而愛迪琵雅芙正是其中一位。還哼了一段她的歌曲給我聽。我知道,在我那堆陳年「雜錦 CD」中,就有這首法文歌 La Mer,還有英語版。而 Édith Piaf 的另一首名曲 La Vie en Rose,亦有廣東話版本,是由鄭國江填詞的「粉紅色的一生」,收錄在已故歌手陳百強於 1984 年推出的「百強 84」專輯中。

        要找 Édith Piaf 的墓碑,也得花點功夫。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以她墓碑上的十字架及刻有 EP 字樣的花瓶作記認,便萬無一失。在她的碑上共刻有 4 個名字。Louis Alphonse GASSION(1881 - 1944),是她的父親。Theophanis LAMBOUKAS dit THEO SARAPO(1936 - 1970),死於交通意外的第 2 任丈夫。Marcelle DUPONT(1933 - 1935),17 歲時所生的私生女,死於腦膜炎。當然還有主角,被肝癌奪走性命的 Madame LAMBOUKAS dite EDITH PIAF(1915 - 1963)。墓前刻有 Famille GASSION PIAF,即使不懂法文,也猜到它的意思吧!

        這位在法國家傳戶曉的香頌天后,原名 Édith Giovanna Gassion,她的傳奇人生,早已被拍成電影。可惜早已被我 MP3 化的 CD,並沒有把法文版的 La Mer 也抄至手機中。只能在她墓前輕聲播放英語版本,憑弔一代歌后。



        下一個目標,是找莫里哀 Molière(1622 - 1673),這個有富家子不當,走去當戲子的劇作家,就只贏得後世的讚頌。他在世時所創作的喜劇,多以諷刺時弊為題,大獲好評。因而得罪不少貴族、有錢人及宗教人士,什至遭到禁演。在那個年代,演戲被認為是非常下賤的職業,雖遭到家人極力反對,卻得到貴人路易十四的支持。

        無論他身前及死後是如何風光也好,他幾乎是死無葬身之地!1673 年 2 月 17 日,他帶病在舞台上演出,觀眾還為他的精湛演技而「拍爛手掌」。除了他以外,有誰知曉,剛才在台上那幕「七情上面」的咳嗽戲,並非以演技裝出來,而是肺結核發作!幾小時後,就吐血身亡。在他臨終前,兩位祭司拒絕替他作善終服務,到第三位祭司趕到來,他早已一命烏呼!而當時的法律亦不容許演員安葬在神聖的墓地,遺孀只好向路易十四求助,最後只能安排在晚上將遺體安葬在專為未經洗禮的嬰兒用的墓地。到了 1792 年,轉葬在法國古跡博物館 Musée national des Monuments Français,1817 年移葬於此。

他就是被迫當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第一代代言人 Jean-Baptiste Poquelin,藝名莫里哀 Molière。

        而另一位第一代代言人,則是躺在莫里哀旁(照片左邊)的苦主,法國詩人尚德拉封丹 Jean de La Fontaine。

        最後一站,是屬於生於波蘭的蕭邦。當我們跟莫里哀 say goodbye 後,竟然有個西班牙美女跟我們說 Hello!還問我們蕭邦睡在那個方向?今天的 Google offline map 運作正常,想去那兒也不成問題。便帶著她及她的另外兩個他,一起去找蕭邦。

        至於同樣是死於肺結核,又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蕭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(1810 - 1849),就不用多介紹了。安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,是他的遺願。但遺體內缺少了的一個器官,則由他姐姐 Ludwika 帶回波蘭華沙。將心臟封在聖十字教堂 Holy Cross Church 的柱子裡,是他的另一個遺願。

        我的手機裡,沒有交響樂曲。不過我還是在蕭邦墓前哼了一曲,是 Gazebo 的 I Like Chopin。